2025年6月23日,通识教育学院于正德楼720会议室召开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分委会第一次工作会议。本次会议旨在推动学校通识教育内涵式发展,突破课程同质化困境,构建特色化通识课程体系。作为分委会成立后的首次正式会议,其既是学校通识教育制度建构的关键节点,也是推进课程体系创新的战略起点。
会议由通识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蔡韦龄主持,阳光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杨海晋、阳光学院教务处处长侯根富、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分委会全体委员、通识教育学院领导班子及教师代表共同参会,围绕分委会成立、未来三年发展规划研讨、课程改革方案解析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

会议第一项议程,由阳光学院教务处处长侯根富宣读《关于成立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分委会的通知》。侯处长指出,分委会是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等而设立,其对于强化跨学科融合培养、推进五育融合工作、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将为学校通识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同时,侯处长还就分委会的职责定位与组织架构进行了介绍,让与会人员对分委会的整体架构有了清晰认识。

会议第二项议程,由通识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蔡韦龄介绍阳光学院通识教育教学发展规划。蔡院长围绕“办百年名校,育世纪新人”的目标,从发展定位与核心目标、教学体系优化举措、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创新与资源整合、质量评估与持续改进、品牌建设与影响力提升、保障机制等方面展开阐述。学院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依托船政文化精神,致力于培养“博雅实践”人才。同时还明确了短期、中期、长期目标,为学校通识教育发展勾勒发展路径,旨在推动学校通识教育内涵式发展,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

会议第三项议程,由蒋湘玉副院长作关于《2025-2026-1学期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改革方案》汇报。她围绕“博雅+实践”核心理念,阐述构建“美育类+科技类+人文类”三大课程模块的规划,强调以书院实践工坊为阵地,打造“闽地文化、AI应用、社会成长性”课程特色。方案明确知识融通、能力锻造、价值引领三维目标,通过“理论+应用+工坊实践”的教学体系架构,实现“知行合一”。蒋湘玉副院长还介绍了学分体系重构、多元评价、教师激励等保障机制,以及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等的资源合作规划,为推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清晰路径。

随后,人工智能学院郑凌云老师就科技类通识课程建设情况作汇报。郑老师首先总结了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人工智能革新世界》《AI辅助办公指导》等5门课程虽让学生掌握了AI工具应用与跨学科知识,但仍需通过简化理论教学、聚焦工具实操提升教学效果。郑老师还介绍到下学期将构建理论、应用、实践三位一体的“人工智能通识选修课课程包”,即理论课涵盖原理解析与伦理思辨,应用课侧重工具联动与场景实操,实践课通过项目实战培养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打造更具针对性的AI通识教育体系。

接下来,由通识教育学院副院长苏广作《阳光学院美育工作实施细则修订方案》汇报。苏副院长围绕“价值引领-课程筑基-实践赋能-环境浸润-生态联动”五层同心圆结构,阐述构建“一核引领、五维联动”的美育浸润生态体系的规划。苏副院长指出,师资建设方面将坚持引育并举,优化专兼职教师结构;实践层面将加强艺术社团与工坊建设,纳入学分管理,并联动中小学、社区艺术馆所发起“艺起榕城”在地艺文联合体。该方案旨在通过全员、全程、全域协同,打造兼具闽地文化与非遗特色的美育体系,提升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

会议最后,阳光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通识教育教学指导分委会主任杨海晋在总结中指出,本次会议是学校通识教育改革的重要起点,各部门要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指引,紧扣“博雅实践”人才培养目标,推动船政文化、闽地特色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针对课程同质化、实践落地等问题,他强调需强化跨学科资源整合,通过师资协同、评价优化与社会联动切实提升通识教育的内涵建设与育人实效。

此次会议为阳光学院通识教育发展锚定方向,后续学院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扎实推进各项工作,让通识教育在培养“博雅实践”人才中发挥更大作用,助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